天色刚亮,东华门外便己是人头攒动,人潮汹涌。

靠近贡院一侧,凡是位置好些的地方早就站满了人,甚至有的人还随身带着被褥,一看就是彻夜排队才占据了一个地方。

周围的商家们也早早开门迎客,店小二在一楼大堂二楼雅间之间来回穿梭,忙个不停。

概因今日正是科举放榜的日子,来这的都是本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贡士们。

除了贡士,还是有他们的小厮书童,同窗好友,国子监的学子们也来凑热闹。

一些京中的百姓也想沾沾文曲星的文气,带着孩子前来旁观。

甚至那些勋贵之家的子弟,也骑着马带着家奴,前来观望。

总之,还没放榜己经是人满为患了。

正对着放榜处一处茶楼的二楼里,杨荣靠在窗边,面上看似云淡风轻,但却一口一口的喝茶,用来掩饰心中的紧张。

科举是天下读书人唯一的出路,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

十年寒窗,能否鱼跃龙门,就在今日了。

若错过了,又要再等上三年,人这一辈子,能有几个三年。

“杨大哥!”

杨荣身边,依旧带着那崔姓的轻佻书生,他笑道,“这一科您定然是中的!”

“你少宽慰我!”

杨荣笑道,“榜单一刻未出,谁能说必中?”

其实早在他刚进京时,他的老师夏元吉就把几位主要阅卷官的喜好,阅卷特点,文风偏爱等事和他交代了一番,让他投其所好。

等科举结束的也自然更务实,此次科考首重务实之策论。

我看来,韩兄这科必然得中!”

“岂敢岂敢!”

韩克忠连忙道。

“打个赌,若韩兄中了,便在百花楼宴请。

若你不中,我在百花楼宴请如何?”

杨荣笑道。

“这个”

韩克忠本是憨厚之人,一时间不知如何开口,只能心中盘算,“百花楼,那要花多少钱呀?”

“我如何能中,我这学问我自己知道,在杨兄等人眼中,怕是不够看的!”

韩克忠谦逊道,“要中,也是您中!”

“韩兄,你就放心吧!”

杨荣继续又继续笑道,“故懿文太子有言,举之士,须南北兼取。

南人虽善文词,而北人厚重(指文风朴实)。

今科考的就是这份厚重!”

(这话其实是明仁宗说的,举之士,须南北兼取。

南人虽善文词,而北人厚重,比累科所选,北人仅得什一,非公天下之道。

也就是说,南北士子各有所长,南方的擅文词,可以写的更漂亮,北方士子作文朴实厚重,更擅长经义方面的内容。

“承蒙杨兄谬赞,愧不敢当!”

韩克忠惭愧拱手道。

这时,杨荣忽然看向崔姓书生,“小崔,上次的事是你不对,还不快给韩兄和姜贤弟道歉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