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章 杏林传说 建安三大神医
上六:敦临,吉,无咎。
诚恳敦促快来,吉利,没有灾难。
东汉末代皇帝、汉献帝刘协(公元181年—公元234年)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。
他活了五十四岁,是东汉仅次于开国皇帝刘秀建安骨,慷慨悲凉、雄健深沉的建安文学,缔造出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辉煌时代。
最让后人惊喜的是,张仲景、华佗和董奉这建安三神医联袂而来,推动了中医学大发展。
中国人从此病有所医,这是泽被后世以致无穷的大福利。
这三位神医各有千秋。
华佗(公元145年-公元208年)的名声之盛,几乎无人可及。
他尤其擅长外科手术,人称外科鼻祖。
他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:麻沸散。
后世称中医为杏林,源于董奉的善举。
他为人看病不收钱,患者病愈后只需到山中栽下几棵杏树。
几年之后,万株杏树蔚然成林。
每年杏子成熟的时候,董奉摘下杏果储藏于草仓。
想吃杏子的人,可以拿着谷子来自行交换。
交换而来的谷子,则全被董奉用来救济穷人和在外赶路缺衣少食的旅者。
他的故事流传开去后,人们便称医堂为杏林,称赞医德高尚的医家为誉满杏林。
而对中医学贡献最大的人,毫无疑问是张仲景。
张仲景(公元154年—公元219年),名机,字仲景,南阳涅阳县(今河南省邓州市)人,人称医圣。
东汉末年动荡不安,张仲景避乱隐居,专心研究医学,广收医方,写出了划时代的中医学名着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这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,也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医学专着。
辨证论治,至今仍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
《伤寒杂病论》大约于公元210年左右写成,此后“大行于世”
。
只可惜该书原本已失传。
晋宋两代医者根据搜寻到的残片分别整理成为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二个部分刊行于世。
其中,《伤寒论》是该书的伤寒部分,《金匮要略》是该书的杂病部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