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兕子说了这么些,李世民也心有所感,房遗爱这小子确实很惫懒,这一点他很确定。

一个惫懒的人怎么可能有野心呢?怎么可能争权夺利呢?李世民笑道:“朕也觉得房小子的功劳足以晋封国公,朕一直觉得迟疑也是同房玄龄的顾虑一样,就是希望他多磨一磨心性,以免他年少得意误入歧途。”

晋阳公主笑道:“父皇说的也是,既然房相也是这么想的,那就将他的功劳先记着,磨一磨他的心性。”

李世民摆了摆手笑道:“听了你的话,朕才想起来,他是惫懒的性子还怎么磨?罢了,那就晋封他为国公吧。”

晋阳公主听了有些惊讶:“啊?真的要他做国公啊?”

李世民笑道:“年纪这么小的国公,听着是有些惊奇。”

晋阳公主福身道:“女儿谢过父皇!”

李世民摆手笑道:“这有什么好谢的?这是房遗爱该得的。

国公府是想挨着公主府建吗?”

其实长安城里有空闲的国公府,侯君集谋反被杀全家流放,宅程处理便是。

就算是出了什么错处问题也不大,谁让大唐强盛呢,不找番邦的茬就罢了,番邦还敢找茬?见一众朝臣们没有异议,李世民笑道:“那就继续论功行赏吧,接下来就是懋功了,他是行军大总管……”

只有房遗爱的封赏最终,当然他也是累积了那么多功劳一起封赏,也只有他的封赏最有争议,其他将领的封赏就没那么多争议了。

所以,议程进行的很快,将主要将领的封赏定下来,其他的就由兵部根据战场上的记载仔细核计。

因为这是皇帝御驾亲征,而且是覆灭高句丽这样的大功绩,加上只出动了十几万兵马,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覆灭了高句丽,对财政的负担并不大,所以皇帝对这次封赏的基调定的颇高。

对此朝臣们也很理解,跟着皇帝去打仗,而且还打了这么大的胜仗,若不赏赐的丰厚一些,让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?当然了,房玄龄等人最大的底气还是大唐的家底很丰厚。

将封赏事宜商量了个大概之后,房玄龄等人退出了两仪殿。

在离开两仪殿的时候,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了侧殿,晋阳公主就居住在那里。

皇帝能这么快下定决心晋封房遗爱为国公,肯定是受到了晋阳公主的恳求。

长孙无忌在心里颇为无奈的感叹,这就是宫里有人好做官,以前是皇后娘娘,如今变成了晋阳公主,物是人非啊。

如果长乐公主仍然是他儿媳妇的话,倒是有可能在宫里掰一掰手腕,可惜……如果晋阳公主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的话,肯定会出来澄清。

我没有恳求!

你们别胡说!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